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家指出,這一結果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何罹患百日咳的病例數(shù)出現(xiàn)激增。
CDC的流行病學專家Anna Acosta博士指出,百日咳疫苗在接種第一年對青少年的保護作用可達到73%,但在接種后2-4年后即降低到34%。即便如此,人們仍應認識到疫苗接種是保護兒童和青少年免受疾病侵襲的最佳途徑。
Acosta博士指出,在美國,嬰幼兒通常接受5劑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種。2005年后CDC推薦在青春期接受第6劑接種。
隨著無法抑制的咳嗽(有些會嚴重到引起癲癇和腦損傷),嬰幼兒會出現(xiàn)喘氣費力,呼吸困難,百日咳由此得名。而且,病兒出現(xiàn)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巨大。但是,自從發(fā)明百日咳疫苗并預防接種之后,百日咳發(fā)病率降低了80%。
不過,成功也伴隨著代價。最初的百日咳疫苗是利用死亡的百日咳桿菌制成的,這種“全細胞”制劑還含有其他分子成分,后者能夠引起多余的免疫反應,在少數(shù)病例中還會引發(fā)高燒,可能造成嚴重的腦部炎癥。
隨后,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始動用全行業(yè)的力量來尋找更好的疫苗,主要方向為“無細胞”配方,使用少數(shù)經(jīng)過純化的細菌蛋白來建立免疫力,而非使用整個細胞,這樣就降低了炎癥反應的風險。
研究人員將新型百日咳疫苗與破傷風、白喉疫苗聯(lián)合在一起,制成了所謂的“白百破”疫苗(DTaP),于1992年供醫(yī)生使用。美國兒童接種此疫苗的年齡為2個月、4個月和6個月,15~18個月之間再接種一次,最后一次接種是上學前,在4~6歲間。于2005年,CDC建議使用第6劑(Tdap)強化保護,專門為11或12歲的青少年和從未接受Tdap的成年人進行預防接種。
即便如此高的預防接種率,2012年在美國仍出現(xiàn)了48,000例百日咳病例,這是自1955年以來發(fā)病最高的一年。為此,研究人員開始懷疑疫苗的免疫保護作用是否存在逐步失效的現(xiàn)象。
較大規(guī)模的研究顯示,過去20年來使用的疫苗,其保護作用失效的速度,要比公共衛(wèi)生人員的預期快得多。2011年和2012年,美國21個州的百日咳發(fā)病率至少增加3倍。盡管有部分病例是從未接種疫苗的孩子,但大部分是已經(jīng)接種了疫苗的孩子,只不過接種的疫苗沒能長期保護他們的安全。
此后,百日咳又在2012年襲擊了美國華盛頓州、威斯康星州和佛蒙特州等地。每一次,對患病人群的分析都得到了相同的發(fā)病模式:具有顯著的階梯狀特性,發(fā)病率隨年齡遞增:6歲、7歲、8歲、9歲、10歲,如果回溯到若干年前還使用全細胞疫苗的時代,這種階梯狀發(fā)病模式是不存在的。
發(fā)病率的階梯狀特征表明,距離一名兒童最后一次注射百日咳疫苗時間越久,他在接觸到病菌后就越容易得上百日咳。而很多兒童還沒到可以接受加強注射的年紀,因此研究者希望,待兒童接受了加強注射,這種意料之外的高發(fā)病率就會終止。然而華盛頓州的疾病爆發(fā)數(shù)據(jù)則粉碎了人們的希望:即便是在接受加強注射之后,13~14歲的兒童也會得百日咳。其他研究證明,新疫苗與以前的、會引發(fā)免疫反應的疫苗表現(xiàn)不同:在全細胞疫苗還在使用的年代,一名兒童即使只注射過一次這種疫苗,他們由此產(chǎn)生的免疫力,也比那些只接種新型疫苗的兒童強(當然,相對于從未接種的兒童,接種新疫苗的兒童免疫力還是略勝一籌)。
鑒于此,CDC的研究人員建議未來應關注兩件事情:一是進一步深入了解百日咳桿菌是如何侵襲人體的,二是進一步改進疫苗以獲得長期保護作用。不過,目前CDC尚不推薦對百日咳疫苗的預防接種進行改變。
Acosta博士強調,孕婦在妊娠后期仍應接種疫苗,這有助于嬰兒在2、4和6個月時接受疫苗接種前具有免疫力。而且,對于接種疫苗的個體再出現(xiàn)感染,其疾病嚴重程度也將大大降低。
費城兒童醫(yī)院感染科主任Paul Offit指出,Tdap的保護作用逐漸失效令人擔憂,但是,預防接種疫苗終歸優(yōu)于不接種,未來前進的方向仍是研發(fā)更好的新型疫苗。
一路同行
共同好孕
母婴孕育
全面覆盖
免费咨询
有问必答
扫码申请入群
加入官方讨论群,与更多同城/同院/同龄姐妹一起讨论,共同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