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生病時,許多家長會選擇就醫(yī)和用藥,但中華傳統(tǒng)推拿法卻鮮少被嘗試。嬰兒的肌膚嬌嫩,抵抗力低,許多家長擔心自己按錯位置造成嚴重后果。事實上,許多寶寶咳嗽問題可以通過小兒推拿來解決,特別是當孩子突然發(fā)燒無法及時就醫(yī)時。下面小編將分享小兒推拿治療咳嗽的方法,讓我們一起了解如何正確進行推拿。
咳嗽是小兒常見的肺系病癥之一,多在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氣候變化容易引發(fā)。咳嗽分為有聲無痰、有痰無聲和有聲有痰,通稱為咳嗽??人钥煞譃橥飧泻蛢葌?,小兒咳嗽外感者多于內傷。無論外感、內傷導致的肺失宣肅、肺氣上逆,都可能導致咳嗽,尤其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本文所述的咳嗽相當于西醫(yī)學的氣管炎、支氣管炎等。
小兒臟腑嬌嫩,有時并不適宜服藥,而簡便、廉價、有效的小兒推拿則成為最好的選擇,父母可以在家里給小兒進行。內傷咳嗽的治療原則是健脾養(yǎng)肺,止咳化痰。手法和取穴包括補脾經、補肺經、運內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揉中脘、按揉足三里等。操作步驟包括:患兒坐位時,操作者進行補脾經、補肺經各300~500次,運內八卦200~300次;患兒仰臥位時,操作者推揉膻中50~100次,揉乳根、揉乳旁20~50次,揉中脘100~300次,按揉足三里50~100次;患兒仰臥位時,揉肺俞50~100次,分推肩胛骨200~300次。
外感咳嗽的癥狀包括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惡寒、頭痛、苔薄、脈浮。若伴有痰、涕清稀色白、惡汗重而無汗、苔薄白,則為風寒;若伴有痰、涕黃稠、微惡寒而汗出、口渴、咽痛、發(fā)熱、苔薄黃、脈浮數(shù)為風熱。治療原則是疏風解表,宣肺止咳。手法和取穴包括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后高骨、清肺經、運內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等。操作步驟包括:患兒坐位或仰臥位時,操作者先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后高骨各30~50次、清肺經300~500次,運內八卦200~300次;推揉膻中50~100次,揉乳根、揉乳旁各20~50次;患兒俯臥位時,揉肺俞50~100次,分推肩胛骨200~300次。
小兒推拿治療咳嗽的手法步驟包括:一、窩蜂穴在手背掌橫紋中央的凹陷中揉按本穴50-100次可起到溫經散寒,治療感冒作用。二、小天心、分陰陽在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按揉本穴100~300次可起到清熱止咳作用;分陰陽在小天心穴兩側,雙手托住小兒手掌,用兩手拇指向兩穴分推。兩個穴位所用力必須不同,一輕一重,一般推分100次左右可治療小兒咳嗽。三、小橫紋在小指根紋下小橫紋處,用中指揉按本穴100~300次,有清肺止咳的作用。四、內八卦、四橫紋如果痰多可加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化痰利膈。內八卦在手掌面,以掌心為中心,從中心至中指指根2/3為半徑所作的圓周。使用逆運法,術者用拇指螺紋面自大指、中指運向小指,可降氣化痰;四橫紋在雙手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掌面連接的四個橫紋,推四橫紋100~300次可起到健脾消食化痰作用。五、天河水、清板門若伴有高熱可配合推天河水、清板門。天河水穴為前臂正中腕至肘的一直線,操作時食指、中指兩指并攏,用指腹從腕橫紋推至肘橫紋推100~300次可清實熱、虛火;板門位于手掌大魚際平面處,操作時用拇指螺紋面來回推100~300可起到清熱發(fā)汗作用。
在使用小兒推拿時,需要注意操作部位不能有破潰,推拿操作時需要用蔥姜水、潤膚油、爽身粉或淀粉潤滑,不可在饑餓或過飽時推拿,當癥狀不緩解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yī)。如果您覺得操作困難,可以找專人進行,上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已經開展此項業(yè)務,如果您就住在附近,可以去中心中醫(yī)科進行小兒推拿治療。
一路同行
共同好孕
母婴孕育
全面覆盖
免费咨询
有问必答
扫码申请入群
加入官方讨论群,与更多同城/同院/同龄姐妹一起讨论,共同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