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熱搜:

ivfgao5

新生兒硬腫癥是什么?

2020-4-6 19:36| 發(fā)布者: sn-hw| 查看: 746| 評論: 0

摘要: 新生兒如果出生在冬季,媽媽要小心寶寶得新生兒硬腫癥。該病是由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chǎn)等原因誘發(fā)的一種綜合癥,癥狀見身體冷、硬、腫,嚴重可繼發(fā)肺出血、休克等。好發(fā)于冬季,常見于新生兒出生7-10天內(nèi)。 新生兒硬 ...

新生兒如果出生在冬季,媽媽要小心寶寶得新生兒硬腫癥。該病是由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chǎn)等原因誘發(fā)的一種綜合癥,癥狀見身體冷、硬、腫,嚴重可繼發(fā)肺出血、休克等。好發(fā)于冬季,常見于新生兒出生7-10天內(nèi)。

新生兒硬腫癥的病因

新生兒硬腫癥是一種寒冷綜合征,發(fā)生于新生兒出生7-10天內(nèi),主要是新生兒由于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chǎn)引起,以寒冷損傷為最多見,故稱寒冷損傷綜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為特征。多發(fā)生在寒冷季節(jié),多見于重癥感染、窒息、早產(chǎn)及低出生體重兒。嚴重低體溫、硬腫癥者可繼發(fā)肺出血、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新生兒硬腫癥的病因為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血管豐富,容易散熱,綜色脂肪是新生兒體內(nèi)特有的組織,它的代謝是新生兒在寒冷環(huán)境中急需產(chǎn)熱時的主要能量來源,而饑餓時的能量來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兒周圍環(huán)境溫度過低,散熱過多,棕色脂肪容易耗盡,體溫即會下降,新生兒嚴重感染時體溫也會不升,這些情況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變硬,同時低溫時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易發(fā)生水腫,結(jié)果產(chǎn)生硬腫。

新生兒硬腫癥癥狀

新生兒硬腫癥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寒冷季節(jié)。好發(fā)于低齡新生兒,特別是早產(chǎn)兒。常發(fā)生在出生后7-10天內(nèi)。新生兒硬腫癥的癥狀為主要體現(xiàn)在體溫不升、皮膚硬腫、器官功能損害等,簡單來說就是冷、硬、腫。

1、體溫不升:

體溫過低是主要表現(xiàn),全身或肢端涼、體溫常在攝氏35度以下,嚴重者可在30度以下。

(1)產(chǎn)熱良好患兒:腋溫>肛溫,腋溫減肛溫差為正值(在0-0.9度之間),大多病程短,硬腫面積小,屬于輕型。

(2)產(chǎn)熱衰竭患兒:腋溫<肛溫,腋溫減肛溫差為負值,多為病程長,硬腫面積大,伴有多臟器功能衰竭,屬于重型。

2、皮膚硬腫:

(1)皮脂硬化:皮膚變硬,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能提起。嚴重時肢體僵硬,不能活動。

(2)水腫:指壓呈凹陷性。

(3)硬腫時,多為對稱性,好發(fā)于下肢、臀、面頰、上肢、背、腹、胸等。

(4)皮膚呈暗紅色或蒼黃色,嚴重循環(huán)不良者可呈蒼灰色或青紫色。

(5)有時只硬不腫,皮膚顏色蒼白,猶如橡皮,只影響大腿和臀部,常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腫癥。

3、器官功能損害:

(1)輕者:器官功能低下,出現(xiàn)不吃、不哭、反應低下、心率慢或心電圖及血生化異常的癥狀。

(2)重者:多個器官功能衰竭,可發(fā)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腎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新生兒硬腫癥的診斷

新生兒硬腫癥也是有診斷標準的,通常按照新生兒皮膚硬腫程度、硬腫癥病情以及硬腫癥皮下脂肪韌度三個方面進行新生兒硬腫癥的診斷:

1、皮膚硬腫范圍診斷

輕度:硬腫范圍小于30%。

中度:硬腫范圍在30%~50%。

重度:硬腫范圍大于50%。

2、硬腫癥病情診斷分度

1989年全國新生兒學組會議討論的標準

輕度:硬腫范圍<20>35℃,肛-腋溫差正值,器官功能改變無或輕度功能低下。

中度:硬腫范圍20~50%,體溫<35℃,肛-腋溫差0或正值,器官功能損害明顯。

重度:硬腫范圍>50%,體溫<30℃,肛-腋溫差負值,器官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身體各部面積百分比的估計:頭頸部20%,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上肢18%,雙下肢26%。

1989年全國新生兒學組會議討論的新生兒硬腫癥分度標準可參考以下表格: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收藏 邀請

編輯推薦

更多>

社區(qū)精選

返回頂部